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经济开始步入十四五规划时期,双循环发展格局正在形成,金融开放进入深水区,人民币(6.5332, 0.0034, 0.05%)国际化也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
在凤凰网财经峰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以及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就人民币汇率、资本项目开放等时下倍受关注的问题进行连线对话。
共识:人民币不存在“升值周期”
从今年5月末开始,人民币就走上了一条波动上涨的道路,而过去半个多月已基本在6.5区间徘徊,离岸人民币距离6.4也仅有一步之遥。若以此计算账面价值的话,现在换10万美元要比半年前大概少花6.9万元左右人民币。
市场给人民币升值带来了各种解释:经济基本面恢复、际收支顺差扩大、全球博弈局势、美元指数(90.9053, 0.0403, 0.04%)走势。有人说人民币汇率进入了“升值周期”,也有人说利好出尽、拐点或至。在预测市场方面,没人有把握绝对正确。但在“升值周期”的背景下,从10月份开始学界已经开始探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盛松成与管涛并不认可“升值周期”的说法,二人均认为用经济周期的定义来界定汇率表现,是不恰当的。但从长期来看,管涛认为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大幅贬值的基础;盛松成判断,人民币在长期、甚至中长期,是升值趋势。
盛松成提到,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要求它成为强势货币。但管涛提出,强势货币并不意味着汇率升值。
人民币短期升值趋势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二人均认为有弊有利。盛松成说到,升值对于出口是不利的,对进口是有利的,这是最表面的现象,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应该减少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的占比。管涛也表示,从民间部门来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降低我们的对外净负债的负担。(新浪财经)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本司将致力于不断的改进产品生产工艺和品质,并且不断的发展新的产品去保持市场的竞争能力。正朝着现代企业的方向与时间一同前进。
以“真诚、务实、优质、高效”为企业宗旨,竭诚为各界人士服务。